近年來,隨著全球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逛博物館。國家文物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超14億人次。然而,在眾多知名博物館“一票難求”的另一麵,也有一些“默默無聞”的中小博物館,麵臨品牌識別度不高、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等情況。
博物館持續升溫
春節前夕,“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開展當日,中國國家博物館門前人潮湧動,熱鬧非凡。“蛇陶俑、桃花洞釉燈籠瓶、白玉‘天官賜福’佩,很有節日氛圍感。”一名遊客一邊展示著她手裏的文創產品國博日曆,一邊向《法人》記者分享參觀感受。

前不久,家住遼寧鞍山的張女士帶孩子參觀了中國考古博物館。“孩子近距離感受了文物的藝術之美,也更加了解了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她認為,參觀博物館是讓孩子認識世界、感受世界最直觀的方式。
博物館愛好者曉東(化名),每次旅行首先關注博物館。他告訴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國家博物館推出“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他提前預訂了門票,準備體驗春節期間博物館的別樣氛圍。
隨著博物館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升,重磅大展、研學活動、精品文創等層出不窮,參觀博物館成為文化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了解,截至2024年11月27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銷售收入比2023年增長106%。
近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張楓林向記者介紹:“博物館‘熱’不僅體現在參觀人次增加,還包括文創產品開發、周邊產業的帶動以及旅遊業的促進。許多城市通過打造特色博物館,提升知名度,形成‘文化—旅遊—經濟’良性循環。”
張楓林認為,博物館旅遊還帶動了住宿、餐飲、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2024年夏天,上海博物館推出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日均接待觀眾總數破萬。其中,專程來滬看展的外地觀眾占比70%。因展覽火爆,周邊交通、酒店、餐飲、購物等消費持續升溫,帶動周邊消費超10億元。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去年暑假,丁琦(化名)帶女兒參觀了這場展覽。“從北京出發,三天兩晚,共花費6000元左右。”丁琦說。
山西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李君認為,博物館“熱”是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的具體體現。每座博物館都要發揮出其所在地區文化名片的作用。博物館既要做好館藏文物的保護工作,也要做文物保護的宣傳者。
機遇與挑戰並存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對博物館建設和運營的支持力度。從資金投入、政策扶持到人才培養,全麵推動博物館事業的發展。這一趨勢促使博物館在內容和服務上不斷創新,以適應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張楓林認為,當前我國博物館麵臨的機遇體現在,科技的快速發展為博物館的創新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AI)等新技術的應用,使得博物館的展示方式更加多樣化和互動化。數字化管理係統地引入也提高了博物館的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動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旅遊管理係副教授王宏星認為,用遊戲化等增強互動體驗的方式,可以吸引年輕一代。例如,遊客可以用AI編寫一個遊戲。
此外,全球化進程為博物館帶來國際化發展的契機,通過引進國際展覽和跨國合作,舉辦國際展覽、開展學術交流、共享資源等方式,提升中國博物館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然而,中國博物館發展麵臨多重挑戰。盡管政府對博物館的財力支持不斷增加,博物館的日常運營成本依然高企,尤其是在大型博物館的維護和展覽更新方麵,如何確保可持續發展成為重大課題。
山東泰安老爺車博物館成立於2017年。館長家裏自20世紀90年代起收藏老爺車,現有600多台,為亞洲個人收藏數量最多。館長蔣先生告訴記者:“最初能夠維持收支平衡。但近年來經營每況愈下,目前已是半閉館狀態。”
對於博物館現狀,蔣先生分析,展品以老爺車為主題,相對冷門,普通百姓認知度低,客流量少。
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何灣鎮文旅辦吳主任向記者介紹,蕪湖丫山地質博物館是丫山風景區的一家民營博物館,收入主要來源於景區門票。他表示,對於博物館來說,除去展品維護、員工費用等,很難達到收支平衡,發展之路舉步維艱,其中原因主要是場地製約、專業人才匱乏等。
目前,不少博物館建築宏大光鮮,但展陳質量乏善可陳。王宏星認為,數字化發展在文物保護、規範方麵作用明顯。但在提升展覽效果上,總體上與花費的經費相比效果差強人意。“博物館藏品及文物的數字化透明,是一個需要大力提倡的方向。隻有向公眾、企業開放藏品及文物數據庫,才能最大程度地監督文物保護、開發文創產品、激發大眾興趣。”
浙江大學旅遊係副教授周永廣認為,文旅結合、提高展陳水平、主攻研學,是中小博物館未來發展的方向。
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的紅色報刊史料研學中心是國內首個以紅色報刊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館長謝華向記者介紹,該館是公益性展館,在運營方麵由富陽區政府全額投入成本,如水電、人員工資等。近年來,博物館注重開發售賣文創產品,並接待單位來訪、研學團體,按場次收取講解費,從單純展出到研學,參觀人數每日能增加70人次,但收入仍顯微薄。過去該館僅是杭州市黨史學習教育基地之一,未來將以“紅色”為主要特色打造浙江省首個鄉村博物館群。
法律風險及應對
當前,很多博物館為尋求發展,積極推進數字化和文創產品開發等,但其中的法律風險不容忽視。如藏品數字化成果的著作權問題、文創產品開發中的侵權風險、商標權與品牌保護不足等問題。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苟博程向記者介紹,博物館的數字化成果,如文物的3D掃描數據、數字藏品等,可能因未經授權傳播或用於商業用途,從而引發著作權爭議。如柏林新博物館的娜芙蒂蒂(Nefertiti)半身像3D掃描數據被兩名藝術家未經授權公開,引發了版權爭議。他建議,應明確藏品數字化成果的著作權歸屬,尤其是區分公共領域作品與受保護作品,避免產生侵權糾紛。
文創產品的著作權歸屬問題在實踐中較為複雜。博物館在開發文創產品時,可能因未明確藏品著作權歸屬而侵犯他人權益。例如,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對仍在保護期內的藏品進行商業開發,從而引發著作權糾紛。“博物館應完善合作授權機製,確保所有商業開發活動均有合法授權。同時,對博物館的品牌標識、重要展覽名稱等進行商標注冊,防止被搶注或濫用。”苟博程說。
文創產品的原創設計被抄襲現象較為普遍,導致博物館經濟利益和品牌形象受損。如故宮建築全景圖著作權糾紛中,某公司未經許可,在其網站上傳了故宮建築的VR全景攝影作品的76幅攝影作品,侵犯了原作者對該作品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被判承擔相應侵權責任。苟博程建議,可利用相關網絡安全技術進行防範,“如加密技術、訪問控製等,防止數字藏品數據泄露和篡改”。
此外,博物館預約小程序采集遊客姓名、身份證號,場館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等涉及公民個人信息安全。避免侵權風險,是博物館管理應重視的問題。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欒燕建議,博物館應在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基礎上,製定清晰、完整、易懂的隱私政策,明確告知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處理目的、處理方式、保存期限、信息共享情況等內容。嚴格遵循“最小必要”原則,避免過度收集。建立健全內部信息管理製度,明確員工在個人信息處理方麵的職責和權限,對涉及個人信息的操作進行嚴格審批和記錄。另外,采用安全可靠的技術手段存儲個人信息,如選擇具有良好信譽和安全保障的票務係統供應商、數據分析公司或數據存儲設備,並在合同中明確雙方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麵的權利和義務。
欒燕還建議,建立內部監督機製,對個人信息處理活動進行定期檢查和監督。同時,接受外部監管部門和社會公眾的監督,及時處理消費者的投訴和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