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巴巴成立時間】-馬雲用50萬創立阿裏巴巴
《跨界見真章》第二季,依照“從非商業領域到商業領域”的標準,始終以財經知識分子出現的吳曉波並不是非常契合的采訪對象。
但對於同樣從事財經新聞的我以及身邊的導演而言,中國有理想、有思想、有才華的財經記者那麽多,為什麽他能在寫作、出版、自媒體、視頻、音頻等等各個媒體平台脫穎而出,讓知識、視野、思考實現相應的市場價值?他也許是一門生動的“知識創造財富”的課程。
帶著這樣的預設,我和導演組跟蹤拍攝了他近兩個月的公開活動,並將最終的采訪地點定在了他的大本營——杭州。
他為生活選擇了城市高檔社區、為辦公選擇了西湖邊上視野最佳的張靜江故居,又為“生活在別處”選擇了千島湖中的楊梅島,幾乎都是知識分子向往的生活樣板。
知識分子向往之一:一間安靜的書房。
吳曉波曾在書裏講自己最想要的是一間挨著運河的書房,然而當我們走進去的時候,書房裏除了兩個書架之外,桌麵、地麵上還零散摞著一些書籍,似乎並不常用的樣子,自稱“讀著曉波老師的書長大”的導演有些意外,“著作等身”的財經作家的書房與尋常愛讀書的人無異,新中產階級對住所的審美,也並沒有跳出樣板間的框架,大概就像安妮寶貝的粉絲不能接受她不穿棉布裙的樣子。
“有幾年你是按照每年一本書的頻率在寫,你一年能讀多少書呢?”
“200本”,大腦飛快換算了一下,每天看0.8本。他說:“在一個細分領域裏看書,其實是可以看窮盡的,有些領域過去十年都沒有新的貢獻,在管理理念上幾乎沒有新的思想出現,但是過去十年世界發生的變化有多大、企業的變化有多大?你會發現過去十年裏關於蘋果、亞馬遜的書沒有一本是可以傳世的,企業比作者跑得快,研究者跟不上企業的速度,這也是我的焦慮。”
他也不無失望的自省:“在寫《激蕩三十年》之後,十年發生了什麽?我可能沒有進步。”
去年年底的時候在機場書店看到《騰訊傳》,欣喜地買了,記得他在前言中講到互聯網企業並不像傳統企業那樣注重自己的曆史,偌大的騰訊大廈,隻有一個小小的資料室零散的放著些媒體報道,關於騰訊的變化和變化背後的故事,你隻能透過當事人去探究。
采訪吳曉波,楊梅島是一定要去的。
1999年,30歲的吳曉波用寫作賺到的50萬元租下了這個小島。常常被人拿來對比的是,同年,馬雲用50萬創立了阿裏巴巴、馬化騰用50萬創辦了騰訊、陳天橋用50萬創建了盛大,將近20年過去,這些互聯網企業已經是成長到航母級,楊梅島依然是一百多畝的小島,隻是在島上多了一戶人家、一片楊梅林。
我們在夜裏到達楊梅島,導演組把我安排在最裏麵靠山的房間,哪知道我一進去就莫名其妙的不想住,反而想到對麵房間和兩個女導演一起。
第二天一早拉開窗簾,睡意朦朧的導演立刻來了精神,“快看,湖水好美!”我驚喜的跳到窗邊,靜靜的湖麵一望無際,仿佛一下穿越到《瓦爾登湖》描述的歲月。吳曉波和他的夫人邵冰冰就住在我們房間的樓下,走出房門和二位一起站在小屋的門廊上眺望湖水,忽然找到金庸小說裏江湖高手歸隱田園的畫麵感。
門廊前的草坪上,一株茂盛的桂花樹,這是剛剛租下楊梅島的時候夫妻倆從杭州帶來的樹苗,如今已鬱鬱蔥蔥,想來到了秋天一定是幽香四溢的。
相對於文人氣質的吳曉波,邵冰冰要爽朗幹練得多,兩個人一靜一動,互補又默契。邵冰冰饒有興致的講起年輕時應酬喝酒:《大敗局》剛剛出版的時候,夫妻倆和出版社都沒想到會熱賣,於是約定,隻要加印一萬冊,就聚在一起喝一次酒,結果書賣得太好,每周都要喝酒。
吳曉波酒量差,邵冰冰酒量卻很好,每次都是她衝在前麵,吳曉波負責帶她安全回家。有一次在內蒙古,邵冰冰和當地酒量奇好的蒙古族朋友稱兄道弟的拚酒,結果喝到不省人事,許多年後吳曉波還打趣的問她:“你還記得你的內蒙兄弟姐妹們嗎?”
說起這些,邵冰冰並沒有像尋常妻子那樣要求丈夫在外麵多勇猛的為她擋酒,二人默契的分工,各自完成著自己擅長做的事。
談到最後,導演開玩笑說:“終於理解吳曉波為什麽快50歲還能保持文人氣質、看起來不那麽入世,我和成功之間,還隔著一個邵冰冰的距離……”
我最好奇的,還是回到創作本身,寫書、演講、做自媒體、拍視頻、錄音頻、經營公司,當越來越多角色與任務加到他一個人身上的時候,他對自己的定位和要求有沒有改變?是不是還有一件事是他萬變不離其宗始終熱愛的?
“寫作是一輩子的事,其他都是可有可無的。”吳曉波說,“從踏進財經寫作這條大河開始,就有一個使命,用自己的筆把這一代的經濟曆史記錄下來,一百年之後的人在看這個時代的經濟時如果需要找三本書的話,有一本是我的。”
對於寫作者而言,才華是不是最重要的?當我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吳曉波的回答出乎意料:“我不相信才華,才華是害人的。”
我想才華對於他而言,大概就像聰明對於企業家,《大敗局》的案例裏,每一個企業家都是聰明人,也因為聰明,很多時候會對常識缺乏敬畏之心,才導致一個個商業大廈的傾倒。作為寫作者,高估才華,就會忽略勤奮與努力的意義。
回京的路上,我重新翻閱他的散文《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原來生命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浪費,你需要判斷的僅僅在於,這次浪費是否是美好的。後來,當我每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便會問自己,你認為它是美好的嗎?
如果是,那就去做吧,從這裏出發,我們去抵抗命運,享受生活。”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