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9073”困局,養老機器人或成關鍵突破口
- 编辑:5moban.com - 18來源:@華夏時報微博

華夏時報記者 付樂 兩會報道
養老、康複機器人、智能仿生假肢、外骨骼機器人……這些智能產品的出現,為失能老人、殘疾人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今年全國兩會,智能機器人備受關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雲泉帶來了倡議加速發展養老機器人的提案。在張雲泉看來,養老問題是重大民生問題,破解“9073”困局,養老機器人或將成為關鍵。經過三十年的探索和完善,我國養老機器人產業逐步走向成熟,目前護理型、康複型和陪伴型三類產品初具雛形。
那麽,養老機器人能否借助AI技術,引領養老市場進入智能化時代?又何時能夠“飛入尋常百姓家”呢?
護理型、康複型、陪伴型機器人:精準服務不同養老需求
養老問題關乎民生和社會穩定。
我國是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據民政部統計,2023年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5.4%,標誌著我國已正式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近年來,我國發布了一係列政策,鼓勵養老機器人等智能養老設備的發展。如202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廣應用智能護理機器人、家庭服務機器人、智能防走失終端等智能設備。
日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製,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深化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加快發展服務型製造。
張雲泉表示,我國養老機器人經過三十年的探索和完善,產業逐步走向成熟,目前護理型、康複型和陪伴型三類產品初具雛形。
具體來看,護理型一般針對失能老人,康複型主要針對半失能老人,陪伴型則針對有情感交流需求的老人。護理和康複機器人一般歸屬醫療設備,在國家大力推進康複醫療建設的情況下發展迅速。
當前,我國養老是“9073”的格局,即約90%老年人在居家養老,依靠家庭支持;7%依托社區支持養老,擁有照料、助餐等服務;3%入住機構養老,擁有專業照護。
“破解‘9073’困局,養老機器人或將成為關鍵。”張雲泉表示。
張雲泉認為,目前我國養老機器人發展還麵臨兩大挑戰。一方麵,養老服務對精細化、個性化、安全性和便捷性要求高,養老機器人是具身智能、情感智能、人工協作等多個複雜技術綜合體,研發難度大,在技術層麵仍需進一步突破。另一方麵,當前政策資源更多地向醫療屬性強的機器人傾斜,家庭及社區場景應用麵臨政策“冷熱不均”的問題。
此外,高端機器人研發及生產成本較高,部分銷售價格超出普通家庭承受能力,且產品交互存在短板,機器人難以識別方言指令,情感交互停留在程式化應答層麵。
加快發展家庭和社區養老機器人
在業內看來,隨著老齡化加劇以及家庭結構變化,發展家庭和社區養老機器人是應對養老挑戰的重要方向。
針對家庭和社區養老機器人的發展阻礙,張雲泉建議從技術、政策、產業研用三個方麵著手。
在技術攻堅方麵,張雲泉建議布局養老機器人技術攻關項目,特別是突破在智能化和可靠性方麵的技術能力。他表示,在算法層麵,聚焦大模型支持的人機交互技術,重點是針對老年人群體的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情感識別和複雜任務的AI決策能力。情感智能賦予養老機器人感知、理解和回應人類情感的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提供個性化的關懷和陪伴。
當前,養老機器人、康複機器人、智能仿生假肢、外骨骼機器人等先進輔助產品和技術,在老年群體和殘疾人的無障礙生活方麵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傳感技術、仿生學設計和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等,養老機器人、康複機器人等創新性產品提升了上述群體的自主生活能力和社會參與度。
有來自醫療衛生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認為,政府應加強規劃引導,明確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方向,設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企業開展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市場拓展等。建議對購買智能輔助器具的消費者,尤其是殘障人士和老年人,給予一定的購買補貼,提高消費者的購買能力。
其次,張雲泉還建議打造“產業研用”創新共同體,大力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形成高品質的科創空間、配套設施和服務環境等,進一步突破成果產業化瓶頸。
此外,代表、委員還強調了政策層麵的重要性。張雲泉建議,將養老機器人納入國家“十五五”戰略規劃,重點支持遼寧、上海、重慶等地打造產業集群,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降低產品使用門檻,推動社區和家庭養老機器人發展行動計劃。爭取到2030年,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養老機器人產業集群和科技創新中心。
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方麵,另有代表建議將機器人研發、製造、使用全過程納入法律保護體係。明確責任機製,製定機器人使用過程中造成人身損害、財產損失的責任劃分規則,並探索保險機製分擔風險。針對部分老年人對機器人進家門存在畏懼心理,可通過社區體驗、銀發數字課堂、線下宣傳等方式,幫助老年人跨越“科技恐懼”,了解新技術帶來的便利。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張誌偉